春季如何养肺

呼吸操是能起到了强身健体、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减轻呼吸困难;提高活动能力;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的发生。
洗澡,能清除汗垢油污、消除疲劳、舒筋活血、改善睡眠;但是又因为洗澡会消耗大量氧气和体力,所以慢阻肺的患者通常会不乐意去洗澡。
因为洗澡的时候容易给身体带来负担,所以过程中要十分注意。
去洗澡时,因浴室内蒸汽弥漫,要事先把肥皂、沐浴露等洗澡用具放到触手可及的地方。
用浴缸泡澡时,跨进跨出时要放慢动作,还要避免水压造成呼吸困难,热水放到胸口左右的高度泡着能轻松地呼吸。水温稍微温一点即可,时间要控制好,不要泡得太久。
(※在洗澡时也需要吸氧时,要注意把制氧机或者吸氧用具放到水溅不到的地方)
洗澡时在浴室里站着脱衣服感到气促的话,可以放把椅子进去,坐着慢慢脱。
闭着嘴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太大的力气洗,用毛巾慢慢地轻轻地擦拭着洗。
用大点长点的毛巾,能轻松的洗到身体各个部位。(用小毛巾的话,洗背部的时候就要抬起手臂,会增加不必要的活动量)。
合理安置马桶和洗脸台,高度要因人而异,原则上尽量不要压迫到腹部。
洗澡时把花洒固定在墙上,这样洗比较轻松方便。
洗头时,头要稍许倾斜,这样手臂就不用抬过肩了。
(泡澡时)为了不让水变冷而引起感冒的话,要早点从浴缸出来,出浴室时先在椅子上坐会休息下,缓一下。
冬天洗澡的话要事先打开浴室的暖气,再慢慢的擦干身体,穿衣服。
如果穿浴衣,不仅有保温的作用、毛巾质地的还能充分的吸收身上的水分、可以省去擦干这一环节。
尽量使用淋浴(盆浴泡澡跨进跨出都是种负担)。
不要勉强,需要协助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寻求他人或者辅助用具的帮助。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最令人难受的症状就是活动时的气促和呼吸困难。
下面是一些帮助患者减轻日常负担的小贴士。
在换衣服时感到呼吸急促的人可能会有很多。因为这个动作是要动到全身各个部位。
例如:脱带有袖子衣服时需要抬高手臂 ;穿裤子和袜子时注意不要压迫腹部。
很多人都要早晚更换两次衣服的吧,更换的时候坐在床边或者椅子上完成会省力很多。
把要穿袜子的那个脚放到另一个脚的膝盖上,这样既不压迫到腹部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
·在呼气吐气间(不是深呼吸),吐气的同时开始换起衣服、动起来。
·在一组动作做完一定要休息会。
·把要替换的衣物放在触手可及的桌子、椅子上,尽量不要弯腰去拿。
·穿袜子和裤子时,抬起脚时尽量不要压迫到腹部,能轻松的完成。
·尽量选择拉链(开衫式)的衣服。
·套头衫式的衣服,穿脱时必须要把手臂抬高。
·带着吸氧管脱衣服时比较困难,很多情况都是取下吸氧管再去脱衣服。
·避免穿紧身衣物,尽量选择宽松性、伸缩性好的衣物。
·叠穿衣服时,尽量选择难以起静电的材质的衣物。
2020年3月,我们向新冠肺炎病毒最严重的武汉等地区捐赠了医用分子筛制氧机,希望能够帮助到被新冠病毒困扰的患者。
健康人的肺通过呼吸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肺受病毒感染,无法进行良好的自主呼吸,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全身器官因缺氧而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重症患者缺的不是普通氧气,而是支持高浓度氧疗的专业医疗设备,例如制氧机和呼吸机。
据《新型冠状病毒第五版》呼吸支持:(1)氧疗:重型患者应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并及时评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是否缓解。(2)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当患者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法缓解时,可考虑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强调“若短时间(1-2小时)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
大金医疗此次捐赠了价值约60万元的制氧机。分别捐赠给武汉市黄陂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工作组);鄂州市中心医院;荆门市漳河新区漳河镇卫生院;湖北新生源门诊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义: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新冠肺炎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1.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一)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二)建议疫情期间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三)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2.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一)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二)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健康监测与就医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做好隔离及就医工作。
4. 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一)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二)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三)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四)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五)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六)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
因为慢阻肺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差,自然更容易获病毒的青睐,故慢阻肺患者应当避免出门,可极大降低与病毒直接接触的机会。慢阻肺的急性加重通常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的快速恶化,比如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加剧、痰量增多、痰液呈脓性。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在发病前14天内曾到武汉及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接触过来自上述地区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的聚集发病,应到当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排查。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疫情期间更需要谨遵医嘱继续规范用药,切记不能随便停药,以免引起严重急性加重,提升住院风险。另外,一旦出现症状加重,而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持续恶化,应务必立即就医。应用预约方式挂号就诊,出行要自觉戴好口罩等防御措施。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通知:支持医疗机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减少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配药次数;对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经诊治医院医生评估后,支持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保障参保患者长期用药需求。)
COPD 患者应减少外出,重视居家管理,尤其重要的是坚持用药,坚持长期家庭氧疗。另外营养要跟上,锻炼不能停(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操等)。
有一个叫“霾”的小妖精
没有雨雪、大风
我们根本拿它没有办法
既然赶不走,那就保护好自己吧!
在雾霾天里还有一个最真实的写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雾——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
霾——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大量细颗粒物悬浮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就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雾霾天”,而造成这种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细颗粒物,即 PM2.5 ,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出门,或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戴口罩防护身体,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肌肤。
雾霾天应尽量关闭门窗,可在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时短时间开窗换气。安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一定效果,应选择不产生臭氧及其他副产物的产品。室内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产生氧气。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必要时要补充维生素D。
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能见度较低,视线差,驾车、骑车和步行的人们都应多加小心,特别是通过交叉路口和无人看管的铁道口时,要减速慢行,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体弱多病、老人、小孩、孕妇等,应避免外出。若有外出需要,尤其是哮喘、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药物,以免刺激病情加重。
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由于干燥气候引起的咳嗽和肺部疾病就会此起彼伏,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慢阻肺患者免疫力低下,适应性差,呼吸道更容易在秋季受刺激,导致病情急性加重。需要氧疗的多数都是呼吸系统的患者,特别是一些医生开具氧疗医嘱的慢阻肺患者、间质肺患者等(慢阻肺患者一般要求吸氧15个小时以上)。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可以经常按摩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那为什么鼻子和健康的关系这么密切呢?《老子》认为,“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鼻一呼一吸之间,便可引气于无穷。
而秋天一直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病毒是从哪里侵入人体的呢?也是通过鼻子。作为人体肺部“空调”和“过滤器”的鼻腔,每天都要呼入大量的空气。秋天燥邪较重,嘴唇易发干,鼻子也是又脏又干,一些细菌就会乘虚而入。病菌通过鼻腔而入肺,就会出现咳嗽,咽喉肿痛,口鼻干燥,鼻寒,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天受呼吸道疾病困扰的人总会特别多。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秋燥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应要做到以下几点: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很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适度的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以下是两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呼吸法,不妨一试。
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
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每组次数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随着工业污染和城市汽车排放量的增加,大气污染也逐渐严重。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
物后,可引起支气管、肺泡的炎症等一系列病症。
因此,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登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特殊病情需根据病情与医生的建议下饮水)
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